长安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席大大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着力在组织领导、课程体系、质量提升、队伍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下工夫,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努力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把牢政治方向,着力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校院两级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将课程思政建设列入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和发展规划,开展定期督查,扎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出台《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保障措施。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汇聚全校各学科研究力量,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成立课程思政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选聘22位专家委员,发挥课程思政教学智库作用,研究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咨询建议。
紧抓课堂教学,着力完善课程体系。以修订培养方案为抓手,出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科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多措并举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断优化。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及专题会,组织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大讨论,推进学校、学院、系、专业、课程组全链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研讨、探索和实践。设立“一院一策”“一域一特色”“一课一思政”课程思政专项,推动各专业基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学科视域、理论和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努力实现课程思政覆盖所有课程、思政教育覆盖各个培养环节。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选修课、专业课、社会实践课“四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推进红色之旅、交通强国、绿色宜居、美丽乡村等富有理想信念教育和学科行业特色的实践育人与课堂教学耦合联动,依托校内外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方法和路径,在实训课程中注重弘扬工匠精神、贯通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培养,用好疫情防控鲜活教材,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宣传抗疫先进事迹,推动形成课程思政助力战“疫”的良好互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达成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突出示范引领,着力深化质量建设。充分挖掘和激活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三大行业的思政元素,统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行业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组织校内外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以通识教育课程形式开设《交通强国》《地学人与国土文化》《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3门行业特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深入推进行业文化育人,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兴业报国之志,进一步激发投身行业、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分两批重点建设80门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9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初步形成涵盖多个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示范群,并形成优秀案例集。立项30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推进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以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培育和带动一流课程建设,挖掘学科专业育人资源,深化育人内涵,助推课堂教学从知识性教学向立体化育人升级。《交通强国》《交通运输系统导论》《材料前沿讲座》3门本科课程及其教学团队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地球系统科学原理》等10门课程及其教学团队获批陕西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批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抓好关键队伍,着力提升育人水平。持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修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引导教师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比赛观摩等方式,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渠道,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强化育人实效。发挥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作用,开展广覆盖、常态化、立体式的教师思政培训,搭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学校思政课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研讨交流平台,通过学科组讨论、优秀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指导等,着力培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基于学科专业大类特色,举办“长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系列活动,通过专家讲座、会议研讨、专题报告等方式,充分发挥名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以赛促教,深化思政课“大练兵”活动,举办课堂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激励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打造一批教书育人“样板课堂”。
做强服务支撑,着力健全保障机制。从政策引导、经费投入、过程管理、教师培训、经验交流、示范推广、绩效考核等方面,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体系,增强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支撑力。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统筹使用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等预算拨款和其他资源,设立专项经费,以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支持,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课程思政改革稳步推进、取得实效。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学生、同行专家、督导”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创新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表彰奖励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