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的孤寂
——读《百年孤独》有感
院部:艺术学院
班级:19环设8班
姓名:刘康
奖项:三等奖
《百年孤独》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繁琐难记的名字以及马尔克斯为了准确表达而使用的近乎残忍的手法。
记得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我高中地理老师推荐的,她当时和我说:这本书你读下来会比较吃力,要是把书里的名字全部写下来一整张A4纸都写不完。果不其然,我读了二十页出现的名字就足以让我头疼了,常常把名字和人物记混。对书中人物故事好奇驱使我继续读下去,期间我的地理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她经常和我一起聊这本书,在她的课上最后十几分钟总是让我们自由阅读,每到这时我就拿起那本难懂的《百年孤独》,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读不懂,根本不知道书中讲了些什么,也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些什么。第一遍就这么囫囵吞枣似的读完了,最终那张A4纸我只写了一半左右就没再写下去。
我第二次读《百年孤独》是在我上了大学以后读的,有一次我去图书馆借书,无意之中再次看到了它,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突然就有了想要再读一遍的欲望。当我再次去读这本书时,心中对它有种崇敬感,导致我每一行字看的都很认真,好在我的耐性很快被消磨掉了,我开始将它作为一本普通的书来读。直到读完我还感觉意犹未尽。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本好书。马尔克斯对每一处的描写都很到位,有很强的代入感,我在读的时候就有种在看电影的感觉,每一个场景都能够在脑海中显现出来,这次读完的最大感觉是很爽。
正如书的名字那样,孤独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中一直存在着。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体,“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别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每个人的孤独看似不同却实际是相同的。乌尔苏拉在冗长的雨季中慢慢死去;阿玛兰妲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的裹尸布;丽贝卡足不出户将自己囚在孤独的硬壳里;晚年的奥雷利亚诺上校每做二十个小金鱼就熔掉重做……每个人都陷入了孤独的怪圈中。
我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让人感到有些恐惧的孤独现象,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没有了解。没有人会去理解阿玛兰妲为何要一刻不停地缝制寿衣,没有人知道为何上校要一直做小金鱼,更没有人去关心丽贝卡现在过得好不好。时间在不停的流逝,他们被人遗忘在了长满青苔的角落里。在书中我从未看到过这些有着血缘关系的人有过亲密的交谈,他们无一不沉沦于爱情,欲望,战争或羊皮卷中。如此庞大的家族最终会消失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打破孤独。这本书的作者马尔克斯在写完这本书后曾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或许他们应该有更多的交流,变得更加团结,那么在家族中的某个人即将陷入孤独时会有人能拉他一把,不至跌入孤独的深渊。
我现在再次的拿起了这本书,这也是我第三次读《百年孤独》,现在我对这本书可以说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是有些地方了解的不够透彻,而且这本书对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虽然我已经读过了两遍,但是它那复杂的名字还是会经常搞混,这可能就是它的魅力之一。《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的最困难、最久也是看的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它是一部描写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只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而《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马贡多小镇。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亚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本来马贡多是个幸福的村庄,“至今还没死过人”是他们骄傲的宣言,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士兵为非作歹,学生向往战场。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又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的繁华并且迅速地在这泡沫经济中衰败。
小说离奇的情节令人叹为观止。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我曾经读到过的一篇文章上把《百年孤独》和《圣经》联系在一起,虽然更多是出于宣传目的,但亦点出了很重要的东西。《百年孤独》无疑是一种广义上的宏大叙事,它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气魄。先说宏大,小说后半段的大雨是一个关键点,这场下了四年的雨和之后长期的干旱暗示了马孔多的结局,也能让人联想起《圣经》里的大洪水。发动了32次起义、生过17个儿子、躲过14次暗杀的上校。拖着溪水般的血走了大半条街的何塞阿卡迪奥布思迪亚。他们的出现、行动是夸张的,让人非常震撼。
马尔克斯对孤独的观念就像是《梵高先生》的那句歌词:“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好像都有不一样的个性,名字也因为自始至终都把“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这两个名字“循环利用”而受到不少读者的吐槽。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纷繁复杂的人物竟然因为他们共有的孤独特质而重叠了。他们无论年轻的时候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做出过多么疯狂的举动,最终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和孤独融为一体。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能够梦想成真。
经典语录: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